一般來說,國學主要是指以中國古典典籍為載體,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學術體系。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于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教育分類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較大的叢書,編撰于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值得夸贊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國學教育情況
國學教育的意義重大而深遠,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都蘊含在國學當中。作為中華兒女,自然有責任去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了解國學教育的意義更有助于國學教育的推進,幫助國學教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
國學教育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國學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和不錯的中華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樹立愛國報國的思想,提升發(fā)展"軟實力"。 國學教育的意義二、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 "國學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領悟國學精粹,為今后一生鋪墊正確的道德基礎,厚積人文底蘊,激發(fā)民族精神,存留下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播撒民族文化的種子,在心里生根發(fā)芽,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國學教育意義
國學教育的意義還在于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國學的主體內容與現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別是"四書"、"五經"等經典,里面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如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載物"、"知義明恥"、"和為貴"的思想,是國學精粹,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仍是當今社會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碼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質。屈原的愛國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胸懷,這些都是現代文明所應提倡的。 國學教育的意義四、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個體,樹立學習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尊,深刻理解內涵,尤其是理解"修身"、"立德"等傳統道德文化關于為人處世的論述,指引立身行事,潛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處事習慣,"化"于日常學習、生活、工作,可以提高內在修養(yǎng)、創(chuàng)造無限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