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始于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梢娪骈w紅燜羊肉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梢娖錃v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出現(xiàn),但當(dāng)時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初次流行于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qū),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后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文化日益發(fā)達,烹調(diào)技術(shù)進一步的發(fā)展,各式的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應(yīng)市。到了清朝統(tǒng)治的年代,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涮肉已經(jīng)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從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
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fā)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據(jù)考證,解放后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dāng)時食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的情景。到宋朝,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的介紹。元朝,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乾隆皇帝吃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1550多個,應(yīng)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了歷史上較大的一次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盛宴。
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nèi)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guī)矩:前飛后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于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后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前邊,后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御湘閣紅燜羊肉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時間久幸福、有余、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