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飾品周曉光:“飾品之星”的財富故事
2015-06-20 09:55
很難想像,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衣著樸素的企業(yè)家竟擁有上億的資產. 很難想像,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毫不起眼的企業(yè)家竟是飾品行業(yè)的“大姐大”. 更難以想像的是,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飾品行業(yè)的“大姐大”竟是一位當初挑著貨郎擔走南闖北的山村女孩. 市場經濟,潮起潮落,在周曉光身上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創(chuàng)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個企業(yè)家動人的成長歷程. 跑遍大半個,只想讓家人過上溫飽生活. 十年練攤,掘回了優(yōu)先桶金 1985年,跑過三江六碼頭的周曉光嫁給了同樣賣繡花樣的東陽人虞云新.婚后,周曉光對丈夫說想安定下來了.于是,兩人拿出了幾年來所有的積蓄,在義烏優(yōu)先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了一個攤位. 在東北賣繡花樣的時候,他們看到東北女子喜歡戴花花綠綠的頭飾,周曉光憑著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樣的愛美天性,就選定了經營飾品.于是,丈夫到廣東進貨,她在義烏練攤.那種生意人的潛質漸漸發(fā)揮了出來.幾年下來,他們在義烏很好的住宅小區(qū)買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陽門買下了店鋪.事實說明,周曉光的眼光很準,沒過多久,朝陽門成為義烏市中心的商業(yè). 出來闖世界時想要的幾乎都實現(xiàn)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該滿足該停下來歇歇了.但此時的周曉光好強的性格卻絲毫沒有改變. 1995年7月,夫妻倆毅然拿出700萬元加盟辦飾品廠,義烏大地上從此有了一個聞名全國的飾品生產基地.周曉光有了自己的實業(yè),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當回憶起這個難忘的夏日時,周曉光說,當年作出這樣的決策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的,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如果辦廠不成,夫妻倆幾年的身家將付諸東流.事后,周曉光說,兩人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 在商界這么多年,周曉光說每次作出重大決策時,都得到了丈夫虞云新的支持.作為副董事長,虞云新一直隱身在妻子身后,不管企業(yè)發(fā)展到哪一階段,在妻子這位“元帥”的統(tǒng)領下,他都把公司里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我丈夫現(xiàn)在負責國內南方市場,他負責的那一塊不論是信譽還是收銀,都做得很好.”妻子這樣夸獎. 正是這種毅然的選擇,使周曉光的人生意義有了快速的提升:從一個個人致富的小商販,開始成長為一個企業(yè)家.我樂意有競爭對手,這并不是件壞事 從1995年辦廠開始到1998年,幾年時間,新光飾品廠以連續(xù)翻番的速度發(fā)展,并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 面對一個商鋪,周曉光自覺可以從容應付;面對一個迅速壯大的企業(yè),周曉光自覺壓力越來越大.就在這個時候,她果斷作出決定——從1999年開始,周曉光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yè)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 隨著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fā)生,7年間到同行業(yè)去發(fā)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所“黃埔軍校”. 對此,周曉光這樣說:行業(yè)的競爭,免不了人才的爭奪.但我并不認為是件壞事.目前義烏有1800家飾品生產企業(yè),10萬人從事這個行業(yè),一年60個億的產值.促進當?shù)亟洕陌l(fā)展,僅靠一家企業(yè)做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飾品這一行業(yè),只有產業(yè)集聚了,在世界的舞臺上才有擁有立足之地,才能形成氣候和氛圍,帶動整個產業(yè)的提升. 是什么原因,使這個在國內并不知名的企業(yè)在市場上卻創(chuàng)下了輝煌? 我是被逼出來的.周曉光一言概括.據(jù)她介紹,在全國,飾品行業(yè)共有企業(yè)2000余家,其中1000多家集中在義烏,產量約占全國的70%左右.作為義烏市飾品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產品一面世,馬上被人仿冒,而且價格比“新光”低許多.有時他們新產品僅生產一兩批后即被迫停產.國內飾品行業(yè)的低價位、低品位、低質量的惡性競爭,使該行業(yè)過早地步入了萎縮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周曉光開始把目光瞄準市場.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不同飾物的要求和理解,周曉光的足跡幾乎遍及亞、歐、美.有一次,僅僅為了買下一張美國一家老牌企業(yè)的產品設計構思說明書,她毅然掏出了2.4萬美元.經過兩年時間的精心準備,周曉光覺得羽翼已豐滿,該到市場去搏一搏了.于是,她集中全部精銳力量,關門生產了6000多個飾物的新產品,專程運抵香港亮相,竟一炮打響,轟動了香港. 當回憶起香港之行時,周曉光仍思緒萬千,“我優(yōu)先次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展覽,獲得了盛大的成功,大大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我完全有能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市場,我不但要做的優(yōu)先,而且要做響的品牌”. 開了“洋葷”的周曉光并沒有就此感到滿足,而眼前思索多的一個問題是企業(yè)在資本運作上該如何突破.她告訴我們,我正在思考企業(y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問題,企業(yè)發(fā)展肯定要走這一步,只是當前我們在目標和具體措施上都還沒有完全理清.有人比喻,民營企業(yè)就像一條獨木舟從喜馬拉雅山一路航行到長江口,接下來就要入海了.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將在大海里再也找不到自己.這許多的事就是我這個董事長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