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barbecues),是一道菜品,制作原料有豬肉、牛肉、酸菜等。具有風(fēng)味,歷史悠久,有濃郁的香味和鮮美的味道,可大大提高食欲。值得一提的事,烤肉不對等于原始的刀耕火種。據(jù)《漢代畫象全集》可知起碼早在兩漢時期就有體系完備的烤肉烤食講究 。
肉類含蛋白質(zhì)豐富,一般在10-20%之間。瘦肉比肥肉含蛋白質(zhì)多。肉類食品含蛋白質(zhì)是好的蛋白質(zhì),不僅含有的必需氮基酸全面、數(shù)量多,而且比例恰當(dāng),接近于人體的蛋白質(zhì),容易消化吸收。
肉類中脂肪含量平均在10-30%左右,主要是各種脂肪酸和甘油三脂。還有少量卵磷脂、游離脂肪酸及脂溶性色素。肉類脂肪可提供較多的熱量,如100克肥豬肉可提供熱量830千卡。肉類約含有1%左右無機鹽,瘦肉中較多,特別是臟器內(nèi)含量很豐富。如100克豬肝中含鐵為25毫克,牛肝含5毫克。肉類還有較多的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如豬肉(肥瘦)每100克含維生素B1 0.53毫克、B2 0.12毫克、尼克酸4.2毫克。臟器含量更高,尤其是肝臟,每100克豬肝約含維生素B2 2.11毫克,比肌肉中多15-20倍,尼克酸含故為16.2毫克,比肌肉多4-5倍。牛、羊肝中的維生素B1含量也比肌肉組織中多5-6倍。此外肝臟中還含有葉酸和維生素B1B2及維生素A和D,比如每100克豬肝含維生素A8700國際單泣、羊肝為29900國際單位。肉類中含糖量較低,平均只有1-5%。按照中醫(yī)的理論,豬肉性能微寒、有解熱功能,補腎氣虛弱;牛肉性溫,可滋養(yǎng)脾胃、強健筋骨;羊肉性熱,適于體虛胃寒的人食用。肉類經(jīng)烹調(diào)后,可制成多種多樣的美味佳肴,又有濃郁的香味和鮮美的味道,可大大提高食欲。
烤肉是久負盛名的特色菜肴,《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的記載。較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塊,用蔥花、鹽、豉汁稍浸一會兒再行烤制。明末清初時,蒙古人則是把大塊的牛、羊肉略煮,再用牛糞烤熟。到了清初時代中期,經(jīng)過不斷改進和發(fā)展,烤肉技術(shù)日臻很好。道光二十五年,詩人楊靜亭《都門雜味》中贊道:'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鹬艘松饶?,雪天爭得醉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