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耗子洞張鴨子”的“樟茶鴨子”、“燒鵝”、“燒鴨”、“熏鴨”等,成都幾乎是無人不知。那么這個奇奇怪怪的店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清末,成都有兩處取名為“耗子洞”(成都稱老鼠為耗子)的地方。其中一處在成都提督東街和署襪街交口處,其外面是茶館,里面是酒店、旅館。由于巷子深,進口小,故被人們戲稱為“耗子洞”、1928年,張國良跟隨父親在這里擺攤,出售燒鴨子等。
1931年,攤子遷到街對面“江東浴室”門口的過道上,取名“福祿軒”。1932年,張父去世,“福祿軒”由張國良獨自經(jīng)營。由于張國良嚴守“不怕無人買,只怕貨不真;不怕無人請,只怕藝不精”的父訓(xùn),兢兢業(yè)業(yè)地經(jīng)營。從進貨、加工、銷售嚴格要求,走出了一條發(fā)展和壯大之路:“福祿軒”的進貨十分嚴格;配料也挑選的,精心加工制作;賣貨更為講究,他始終堅持“剩買主不剩貨”這一貫銷售原則,店里決不賣陳貨。
久而久之,食者發(fā)現(xiàn)“福祿軒”的鴨、鵝味道好,貨新鮮,因此購者如云。由于“福祿軒”原來在“耗子洞”擺過攤子,店主姓張,因此人們就稱為“耗子洞張鴨子”,而“福祿軒”的店名反而被淡忘了。名聲傳開后,生意更好,從此耗子洞張鴨子便名氣大增,當(dāng)時就成為了成都的名小吃。
提起“耗子洞張鴨子”,不能不提到這里的“樟茶鴨”。翻開“樟茶鴨”的歷史,其中慈禧太后對樟茶鴨特別鐘愛,常用之歡宴群臣。此外,在1954年,四川廚師范俊康隨赴日內(nèi)瓦。曾用“樟茶鴨”宴客。知名藝人卓別林吃后,說這是世界難得之美味啊。吃完后卓別林還要同意他帶一只回家與家人共享。許多外賓吃了“樟茶鴨”后,全稱贊不已,有的一次又一次點嘗此菜,他們認為四川的“樟茶鴨”比“北京烤鴨”更勝一籌。
上世紀50年代后,“耗子洞張鴨子”有了更大的發(fā)展,技術(shù)力量更加雄厚,成都有名鴨子制作名家廖榮青、盧紹清、李桂榮等都在此掌廚。品種也增加了“樟茶鴨”、“油淋鴨”、“京醬元寶雞”、“京醬板鴨”、“白油桶鴨”、“白油板鴨”等品種。店鋪也由一家一戶經(jīng)營,發(fā)展為兩個初具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加工廠,五個分店企業(yè),擁有一大批技師,從此走上了規(guī)模經(jīng)營的路子。1992年成都人民政府授予該店為“成都名小吃”稱號;1995年,該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nèi)貿(mào)易部授予“中華老品牌”稱號。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wù)部授予“中華老品牌”稱號。